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新闻快讯

【一融双高】怡然与使命—韩雄教师专访

信息来源:艺术教育学院 作者:代居念 责编编辑:刘杰-艺术教育学院 发布日期:2024-10-21 点击:

怡然,怡然自乐、心旷神怡。是艺术家画面风貌所反映的一种宁静、安闲的状态,是悠游岁月中的一种自由洒脱的心境在画面中体现。使命,怡然之上的一种视觉责任担当,展现出当今时代艺术一种情志高远的精神风貌,是艺术家在新时代崛起下的新的追求,是艺术家创造有民族精神和文化内蕴的时代艺术的历史使命。从2014年到2024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十年来我先后创作了三张作品油画入选了全国美展,分别是第十二美展的《秋收后的棉花地》、十三届美展的《远方》和十四届美展的《好大一个家》。前两张画都是以油画风景的形式来表现湖北地域性农作物,是《开往远方的“复兴号”系列》的阶段性作品。《开往远方的“复兴号”系列》。油画一直是我创作的主题,我计划把湖北省境内各乡村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作物,通过油画大风景的形式展现荆楚大地新农村的壮丽画卷。是描绘新农村的绿水青山最佳的具象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有身临其境、诗意盎然之感;而《好大一个家》是以夜幕下的武汉吉庆街为主题,展现了宏伟的城市市井场景,勾勒出历史的印记。油画大幅风景的特点有身临其境、诗意盎然之感,是描绘新农村的绿水青山最佳的具象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是与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保护理念相契合。通过油画大风景来展现地域代表性符号化的农作物,推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战略,更好地宣传地域性经济文化,用油画大幅尺寸形式捕捉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美好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民族文化精神自信。湖光山色、平淡天真。美丽的风景在于荆楚大地的伟大,楚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构成了中国思想文化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不朽诗歌《离骚》充满了爱国主义热忱和浪漫主义情怀,并洒向在这片诗意所栖的荆楚大地上为后世所景仰。楚人气质里充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爱国爱得深邃而热烈。同时,开拓和创新是楚文化浪漫主义情怀的具体表现,楚人爱好自由、桀骜不驯的性格使楚文化艺术造型夸张而富有想象力。爱国主义热忱和浪漫主义情怀是楚人的核心价值,一脉相承,并渗入到每一个国人的血液之中。

本人土生土长在荆楚大地,楚风、楚情、楚魂一直熏陶着我。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楚文化生生不息提供了我强大精神支撑。它极大地推动了我绘画思想的独立和觉醒,使得我的油画创作不单单停留在视觉表象,而是极力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之中。把对历史脉络的整理变成重新建立本土文化的出发点,并通过油画本土语言进行当代性转换的主动意识,主动在世界与民族的之间寻找我油画创作的新路径,创作出具有爱国主义热忱和有浪漫主义气韵、意象和意境的时代风景、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一直是我的努力和担当

《秋收后的棉花地》 油画200×200cm 2014年

《秋收后的棉花地》艺术描绘出荆楚大地棉花秋收后的景象。秋风绵绵,秋色尽染。大片繁复的棉花地被黄绿色覆盖,由近到远,在这安谧寂静的环境中你仿佛情不自禁呼吸到无限的空气,聆听自己那激荡于棉花地内心里的回声。那画面是个改革开放后的年代,远方是一条曲折蜿蜒的田间小路,一位世世代代以耕种为生的村民,一只忠实的小狗,一个载满一年希望的拖拉机。开着拖拉机的农民点缀着画面平衡,温馨地表达着主题。这是秋收后的棉花地,有着巴比松画派的气质和格调。在创作时我脑海里时常浮现米勒黄昏时史诗般的画作《晚钟》,落日的余晖暖暖的把大地染成画家内心难以抑制的情感色调,远处的田野有些萧瑟而缥缈,宁静而高远;朴实而善良;用至尊和崇高打动世人。我常常被画家米勒静默地描绘乡村农田以及村民的憨厚朴实而深深折服。《秋收后的棉花地》有着音乐般的节奏和旋律,画面色彩整体采用暖黄绿调为基准,充满清新的空气和绚丽阳光,每一片棉花叶都在随着微风的节奏轻快地跳动,这时晚秋的浪漫才刚刚开始,太阳底下一棵棵棉争相矗立的花杆在秋天集体摇曳,棉花叶慢慢地变黄变轻,只有一株偷偷遗漏的棉花像一个跳跃的音符点缀在画面的最前端,坚守着证明着他们曾经洁白的初心。画面随风飘曳的密密麻麻的棉花叶棉花杆,相互交织、动感十足。反衬托出这个画面的宁静和悠扬。宛如一首老烟叶泡过的古老的民歌,让人沉浸在秋日的童话世界里。重拾朝花,又拾落叶。有了《秋收后的棉花地》的大风景创作的积累,《远方》创作水到渠成。荆楚大地是有着千年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最有名的“农作物”特产当属1700年栽培历史的菜苔。其紫干亭亭、黄花灿灿;清脆香甜、植株高大的特质,又有“紫气东来”之说,油画作品《远方》描绘的正是湖北地域最有特质农作物菜苔。菜苔茎肥叶嫩、茎紫叶绿,把《远方》画面充满成紫绿调。画面中的高铁正从远方的田野间驶过缓缓驶过,一幅“一带一路”的美景在画里定格,一切美好随着“复兴号”而美好起来。你看车窗外“连环画”似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唤醒着人们每天新的劳作与幸福。

《远方》 油画200×200cm 2019年

远方》画面视觉中心是一充溢诗意的土坯屋,土坯老墙残留着乡村过去的岁月痕迹,它满载着过去,又满载着未来,最终成为观者感怀家园历史的基点。在这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织成浓浓乡情,持续着绿色生态,符号化的菜苔正在推动国家一村一品,为美丽乡村集聚发展提供滋养,为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宣传提供助力。未来的乡村是浓浓艺术化的乡村。当艺术与乡村相遇,美美与共、各美其美;连绵不断的乡村美景延伸出最高清版的“富春山居图”,让艺术家们返璞各自的艺术本色。从我的两届美展风景创作之间相比,在描绘大自然风景精神氛围的营造上都有一种极富诗意的抒情性,但两幅画的抒情性方式却有所不同。《秋收后的棉花地》和《远方》都是在共同的语境中展开,都在自己的风景画中都倾泻出对祖国乡村的真挚情感,都力求表现出祖国悠长的历史和秀丽的大自然景象。都有一种直接的表现力和特殊的气势。棉杆悠悠、菜苔依依,画面构图力求均衡、和谐、庄重、典雅,在情境中衍化出更多可能性。所画面农作物组织安排的密而不乱,多而不塞;虚实有度,错落有致,给人以宏大、开阔、深远的感觉。都采用了相同的平行构图,这主要处于从系列作品整体上互相映衬和呼应而考虑。天空与大地融为一体,地平线上升,大地宽广无垠,连绵起伏的山丘憧憬着远方。《秋收后的棉花地》的风景是怡然的风景,虽是秋天,摇曳的棉秆和低垂的棉叶繁复如麻的交织在一起,一条僻静的小路横向伸展到远方,浅藏着淡淡的哀愁,这是中国诗境最浪漫的意象。凄凉而坦荡;宁静而庄严;宏伟而肃穆。正如诗人屈原在《九歌·湘夫人》写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燕翩翩其辞归,蝉寂寞而无声。”《远方》的风景是充满生机的风景,是使命担当的风景。

虽然是初春,却有几分暖阳,紫菜苔顶着花蕾争相让斗艳,紫叶繁茂而生机勃勃。色调处理上比《秋收后的棉花地》更加清新、明快,更加浓郁而充满了朝气。虽然观察视角只是乡村中的平凡一景,但已经开始有了荆楚大地现代风景符号化的意蕴,它向观者展现的不仅仅是《秋收后的棉花地》上的乡村景色,同时,它也是我们探寻家园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象的通道。它不仅承载着艺术家创作的人文理想、诗意情怀,而且更承载民族精神的使命。它力求用最生动的画卷抒写人类共有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并展现出新时代新的生命状态和艺术语言,更展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气魄和胸怀。

《好大一个家》 油画200×200cm 2024年

而《好大一个家》则生动地表现了广大市民享受美好生活的城市场景,生动地反映出“宵夜吉庆街”悠闲的市井生活状态。画面中人物众多,充满活力。近景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武汉的民俗文化、地道的美食以及荆楚的风情。画面中琳琅满目的传统小吃吸引人们驻足品尝,各种杂技表演和花鼓戏的演唱丰富多彩,营造出烟火气息浓厚的氛围。中景展示了人们共同的家园。传统文化在这里得以传承和发扬,人们在这个大家庭中欢声笑语,敬老爱幼,尽享温暖。远景江滩的建筑与吉庆街背景的树林灯光遥相呼应,华灯高照,游人如织。他们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画面的“剧中人”。“百花不落地”,繁而不乱,艳而不俗。作品以红色和绿为主调,采用中国传统年画的表现手法展现出丰富的层次。用近两百人的塑造营造出独特的热闹喜庆的氛围,每个人只有大小之分,没有虚实之分。不惜笔墨,用最大的创作热情和绘画强度使每个人的音容笑貌尽收眼底,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一一体现。力求用真善美单纯的直接叙述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民族油画风格的独特魅力。虽然众多人物,制作周期长,从经济效益上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但增强作品的原创能力,充分体现社会效益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乡村是故乡灵魂的归宿,是心灵的起点;市井是‌‌城市‌文明共同情感的栖息地,是心灵的集聚。‌热爱生活,赞美自然是人类的天性。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我所倾注的作品《秋收后的棉花地》、《远方》和《好大一个家》,以一种追忆岁月式的视觉质感来展现出中华大地民族精神的自然景观和社会景观。宣传乡村振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同心筑梦,共向未来!在新时代我力求描绘出更多有民族文化、有精神内涵、有地域文化、有崇高审美,有自信自觉的文艺精品。